3月30日是世界双相障碍日,据世卫组织统计,全球双相障碍的患病率约为2.4%,最高可达5%。国外的研究发现双相障碍患者自杀风险是普通人群的10倍,25%—50%的患者曾有过自杀行为,而11%—19%的患者因此身亡。
当日,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理医学中心三科主任副主任医师傅松年通过直播形式,让更多的人了解情绪“过山车”的真相,便于正确认识双相障碍,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
被忽视的双相障碍
你周围有这样的人吗?情绪莫名其妙的高涨,言语突然增多,乱花钱,狂放、睡觉少,吃饭减少或者整个人突然像打了霜的茄子,又无缘无故的变蔫了……
也许他患了双相情感障碍。
双相障碍也称双相情感障碍,一般是指临床上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心境障碍。时而兴奋,时而抑郁。严重者在发作高峰期还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
双相障碍如果发现得早,并且及时规范治疗,患者的治愈率会提升很多,反之则可能会反复发作。目前双相障碍的诊断不能像糖尿病等疾病主要借助于实验室检测的生物学指标,更多依赖于医生对患者表现的观察以及心理问卷等工具。
傅松年主任介绍说,如果出现以下症状,无论是患者本人还是家属需要警惕。首先表现为一段时间内伴有抑郁和躁狂的表现,抑郁发作时,闷闷不乐或悲痛欲绝,提不起兴趣,全身乏力,消极自卑,脑子反应迟钝等;躁狂发作时,反应敏捷,说话滔滔不绝,自我感觉非常好甚至夸大,爱管闲事、行为鲁莽冲动等。其次,抑郁表现持续时间两周以上,躁狂表现持续1周以上,并且每天大部分时间都有抑郁和躁狂的表现。这些表现不仅影响当事人的职业、社会功能比如维持学业或者完成工作任务,而且让当事人感到痛苦。
双相障碍的家族遗传风险高
在中国内地,双相障碍的患病率约为千分之六。起病高峰在15岁至19岁,通常在25岁之前发病。如果有双相障碍家族史、平素性格外向或具有循环气质、高智商等人群出现“抑郁发作”,要怀疑双相障碍的可能。
双相障碍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属于多基因遗传。家里有双相障碍的患者,与其关系越近的亲属患病风险越高,比如一级亲属,患病风险比一般人至少高8-18倍。因此,临床中有必要针对所有存在心境症状的患者获取详尽的家族史,对于存在抑郁症状的患者而言,双相障碍家族史可能是其日后被诊断为同一疾病的高危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双相障碍的性别差异可能延误诊断。相比于男性,女性在双相障碍 I 型起病时表现为躁狂的比例更低。因此,早发抑郁女性患者尤其需要警惕双相障碍的可能。
预防由应激事件导致的精神类疾病
药物治疗是目前治疗双相障碍首选,除了药物治疗,还有物理治疗和心理治疗、艺术治疗、绘画治疗、社会交往训练等手段。药物治疗又以情感稳定剂为主,帮助患者在情绪过高或者过低的时候进行动态调整,将情绪稳定在正常水平。
另外,家属的支持和配合对于治疗也有重要的影响,家属通过监督患者服药、观察治疗是否存在副作用、调解家庭内部关系等帮助患者提高依从性,提升治疗效果。
傅松年主任最后介绍说,在新型疫情的影响下,社会各界尤其是包括医护人员在内的一线工作人员和新冠病毒感染者,身心压力很大,做好心理调节,预防由应激事件导致的精神类疾病尤为重要,也希望有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双相障碍等精神心理类疾病的普及和教育当中。